工作动态

泸县海潮镇桂圆生产技术协会经验交流材料

  • 时间:2016-11-16

  • 浏览:14782

  • 来源:信息统计处

  • 作者:泸县海潮镇桂圆生产技术协会

  • 字号:
  • 打印

  • 分享:

发展特色产业 服务“三农” 助农增收结硕果
——发展中的泸县海潮镇桂圆生产技术协会
 
 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同志们:大家好!
  根据会议安排,我就泸县海潮镇桂圆生产技术协会立足本地特色产业,服务“三农”,助农增收情况简要汇报如下。
  一、基本情况
  我协会成立于2003年9月,现有会员3520户(其中:农民会员3517户,占会员总数的99.91%),技术人员55人,桂圆种植面积5.5万亩,其中:标准化示范基地1.6万亩,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1100亩,果树达105万株。协会有办公室3间、科普宣传室1个、科普宣传栏和信息发布栏8个、年加工600吨干桂圆加工厂1个。配备了电脑、打印机、传真机、数码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。开通了互联网,有对外交往和沟通的信息平台。
  我协会自成立以来,本着立足地方特色产业,高起点选择项目,引进和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,采取集中培训、上门指导和远程信息交流等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服务,切实为果农提供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程服务。我协会不但带动了本镇7个村69个社,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的本县潮河镇、牛滩镇、龙马潭区胡市镇、江阳区通滩镇、自贡市富顺县长滩镇、怀德镇等6个镇的7843农户桂圆生产发展,大大提高了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能力。目前,已发展成为泸县果品行业规模最大、运作较为规范的镇级生产技术协会,也是泸州市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生产技术协会。2006年被列入全国供销总社“千社千品”富农工程;2007年起承担了“全国供销合作社桂圆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”建设项目,先后被评为 “标准化农产品品牌”、“省级示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”、“全省百强示范协会”、“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”和“泸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”,海潮香桂圆被评为“四川省最有特色旅游商品奖”、第二届四川·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“银奖”、“中华名果”等。2008年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“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”,中国科协、财政部授予“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”。2010年5月“海潮”牌香桂圆在“永业生命素杯”2009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“中国具有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”,2010年9月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“金奖”。2007年9月11—12日央视第七频道《致富经》栏目首席记者薛倩、资深摄影记者颜志洪专程赴泸县,专题采访了生产技术协会,同月26日晚专题报道了协会在桂圆产、供、销中发挥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。
  二、主要做法
  (一)抓制度建设,规范协会运作
  协会成立后,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和规范化管理。协会在建立之初就建立了规范的章程、会员代表大会、理事会、监事会等制度,明确了会员代表大会、理事会、监事会职责,明确了理事长、监事长的责权利关系。按照“民办、民管、民受益”的原则进行“民主选举、民主管理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监督”,建立了科学、规范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,形成了规范的运营管理机制。
  (二)抓财务管理,接受会员监督
  一直以来,协会都很重视财务管理工作,建会起就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,健全了会计账簿,实行钱账分离,对资金的使用坚持“一支笔”审批制度,实行每月做账制,每半年进行一次财务公开,每年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一次财务审计。同时完善了利益分配和二次返利制度,每年都编制了协会年度业务报告、盈余分配方案和财务状况说明在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布,接受会员代表大会的审核,保障了会员的利益。2016年合作社实行第二次返利分配923760元,让广大会员得到了真正的实惠。
  (三)抓服务机制,促进协会建设
  1. 抓基地,促发展。协会以建立农业标准化为目标,结合各类项目实施,不断加大标准化桂圆基地的建设力度,以基地建设促进协会的不断发展。2008年以来,先后整合了“内陆龙眼标准化基地”、“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社项目”等项目,建设标准化基地3800亩,种植优质桂圆8.6万余株,改良嫁接老果园2500亩,改良嫁接桂圆4万余株,新建蓄水池20口,蓄水量达2300立方米,新建石板人行便道15000米,水泥人行便道4000米。2009年又通过“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”建设,在中林坝、张沱,兰家庄三个基地内修建了标准的配药房、厕所、水泥人行便道等设施,用标准化、高标准的要求来规范和改变基地内果农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生活习惯,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。
  2. 抓服务,促发展。协会始终坚持以抓服务来促进协会的发展。协会年年组织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对果农进行防病治虫、科学施肥、修枝整形、保花保果、老龄树改造和技术指导。现累计天数达1076天,替果农防病治虫253万余株,修枝整形129万余株,嫁接优良品种12万余株,改造老桂圆3.5万余株,开展现场培训424次,参加培训和接受指导的人员达48331人次;刻制了“泸州桂圆栽培管理技术”光盘5000余张发放给协会会员,编印《桂圆管理技术》、《桂圆病虫防治要点》等技术小册子8000余册,印发其他相关资料40000余份。通过技术服务提高了果农的桂圆栽培、管理、改造技术,健全了生产记录制度,统一了桂圆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,为标准化生产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  3. 抓新科技、新品种推广应用,促发展。协会采取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的形式,和川农大、泸州林科所等单位合作,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和智力资源,不断推动桂圆新品种、新技术的引进、筛选、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,先后引进高宝、东宝九号、晚香、松丰木等新品种4个,推广新技术5项,特别是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,大力培育发展以海潮香桂圆为群体的当地特晚熟品种——“海香1号”(该品种2010年被四川省农业厅正式审定命名,该品种比攀枝花、广西桂圆晚上市30余天,错开了桂圆销售高峰期,销售价格比一般桂圆高出6—8元/公斤)和“泸晚2号”,积极探索桂圆矮、密、晚、丰产、高产技术。
  4. 抓包装、塑品牌、强效益,促发展。协会立足资源优势,高度重视注重品牌效应和产品形象,于2004年申请注册了“海潮”、“园元”牌香桂圆商标;统一了鲜桂圆(2.5公斤和5公斤)、干桂圆(0.5公斤和1公斤)的包装(分普装和精品包装); 2009年1100亩桂圆基地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;2010年“海香1号”通过四川省农业厅品种认定,并正式命名;通过不断的品牌运作,加强了“海潮”、“园元”牌香桂圆的品牌内涵,提高了产品档次,树立了产品形象,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经济附加值,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,果农经济效益显著增加。
  5. 抓销售,带动农户增收,促发展。协会不断整合生产、销售要素,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,确保销售渠道的畅通。协会不仅利用当地长安车(车身广告)、报刊、广播等大众媒体宣传海潮香桂圆,而且还在“泸州中小企业网”和“新农村科普网”上建立了专门宣传网页,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各地市场的情况,发布信息,开拓桂圆外销市场。协会还培养了一支35人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,在各地设立了22个销售网点,通过申请商标条码、使产品进入超市、和外地客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、在网上提供供货信息等方式,使海潮香桂圆远销泸州、宜宾、自贡、重庆、成都等地。2016年协会实现销售收入2783万元,实现利润153.96万元,实现二次返利分配92.376万元,果农人均增收1566元。
  6. 抓深加工,促发展。2015年,协会组织实施了《泸州市泸县600吨干桂圆加工建设项目》。该项目总投资256万元,新建厂房180㎡,办公及检测场地120㎡,库房300㎡,包装车间120㎡,冷冻库100㎡,凉晒及择选场地330㎡,培训中心100㎡,展厅50㎡。新购置干桂圆烘烤机1台(套),干、鲜桂圆冷冻储藏设备1套,30千瓦变压器一套,干桂圆真空包装机1套,干桂圆质量检测设备1套。该项目现已全面完成,每年可向农户收购鲜桂圆1900吨以上,可年产干桂圆600吨,年销售含税收入达5100万元,可实现利税360万元,新增净利润190万元,可使果农户均增收3600元。加工厂的建设,可解决当地桂圆生产阶段性、季节性过剩问题,使鲜桂圆收购价提高2—4元/公斤。通过协会组织收购,销售会员生产的产品,消除桂圆种植户的生产顾虑,极大的提高桂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。